我们一直以来强调,全球进入了以深度转型为特征、以颠覆性趋势为主导的新宏观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经济的轨迹与格局、通胀水平、政府债务与赤字以及国际贸易格局都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2025年这一新格局更加凸显——因美国关税政策反复叠加地缘政治冲突,全球资本市场遭遇了较大幅度的波动。然而,不确定性中也蕴含众多结构性机会: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出圈,引发中国科技资产价值重估;国产创新药出海加速,创新药板块突围;盲盒潮玩、古法金等带动新消费板块崛起;港股更是在AI、新消费等产业叙事支撑下表现强势,领涨全球主要股市。同时,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金价屡创新高。国内债市波动虽加大,但总体仍延续上行趋势。展望下半年,全球宏观格局走势如何?我们对中国股票及债券市场又有哪些前瞻性的判断?
我们认为,2025年下半年全球市场需重点关注以下三大投资主题:
1、投资当下的确定性
全球贸易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受恒定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相比长期宏观前景,短期发展形势更加明确。在此背景下,我们维持风险偏好并继续超配美股。
2、策略性地管理宏观风险
我们认为目前的转型环境相比过去十年更有利于实现超额收益,即高于基准的回报。但宏观环境动荡不安,给投资组合带来风险,需通过主动管理或对冲加以应对。
3、以颠覆性趋势为锚
尽管当前缺乏长期的宏观锚点,但我们认为颠覆性趋势有望持续驱动投资回报。不过这并不代表这些趋势本身就能保证在所有领域都带来回报,因此需要通过精细化的配置来追踪其演变,以发掘资产类别之间以及在同一资产类别内部的机会。我们看好人工智能这一主题的投资前景。
2025年中国股票市场展望
回顾2025年上半年,AH市场都喜获丰收。站在目前时点,投资者对下半年AH两地市场演绎的方向和结构也同样期待,国内活跃资本市场政策将助力国内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叠加美联储降息周期的外溢红利,共同助力AH两地股票市场的发展。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分享几点浅见:
1)国内经济基本面受益于诸多经济政策稳中向好,促消费、反内卷等一系列刺激政策都会在供需两端有效的提振实体经济的活力。
2)美联储降息的红利将惠及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历次美联储的降息周期中,红利效应都将从基本面和流动性两个层面外溢,降息后美国经济向好有望会拉动美国对全球需求,流动性层面联储降息后流动性溢出将对全球资本市场产生流动性支撑。
3)活跃资本市场政策正在落实在实处。近期我们观察到某民营企业借壳上市,凸显了活跃资本市场的决心和信心,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政策红利对AH市场有利的支持。
展望下半年,港股市场的活跃程度将高于A股,国家重点支持和政策发力的方向都是应该重点关注的方向。
2025年下半年中国债券市场展望
长期维度维持债券市场看多观点。经济基本面方面,消费、出口及地产等领域增长动能可能放缓;货币政策预计将保持适度宽松基调。在此背景下,预计10年期国债利率在三季度有望突破前期低点。
短期需警惕市场震荡风险。近期信用利差压缩速度过快,可能使市场短期转入震荡格局。信用利差的进一步下行,需等待更明确的货币政策宽松信号(如政策利率调降)以及短端利率的有效下行来驱动。近期应重点关注中美经贸谈判进展,以及十月前后国内政策面会否推出更具力度的经济支持措施。
低利率环境下优化策略至关重要。面对持续的利率低位运行,投资策略需更加重视交易性机会的把握以及对高收益资产的挖掘。预计流动性良好的债券资产及具备合理溢价的高收益资产将表现更优。
转债:估值偏高但确有支撑。尽管当前转债市场整体估值处于偏贵水平,但在低利率环境延续、权益市场企稳以及“固收+”策略配置需求持续增长的共同支撑下,对其后市表现仍持乐观态度。若后续经历估值适度调整,其配置的确定性将进一步提升。
2025年下半年多资产投资观点
结语
2025下半年,全球宏观层面的“不确定性”仍存,我们认为投资者一方面要深刻认知那些限制世界变化速度的恒定规律,另一方面要顺势布局那些正在塑造未来的颠覆性趋势。中国市场的股债机会上,我们认为港股活跃度或高于A股,政策支持方向、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落地、科技自立自强及新兴消费趋势值得重点关注;债市短期品种吸引力凸显,流动性支撑下短端利率或进一步下行。
本文(视频)由贝莱德基金编制,不应赖以作为预测、研究或投资建议,也不应构成买卖任何证券或采取任何投资策略之建议、募集或劝诱。本文(视频)所载之讯息及意见取自贝莱德基金认为可靠的专属和非专属来源,并不一定涵盖所有数据,且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因此,并未对其准确性或可靠性作出保证,而贝莱德基金及其人员、雇员或代理商不会对任何其他形式的错误及遗漏所引致的责任负责(包括因疏忽而对任何人士负责)。本文(视频)可能含有非仅基于过往信息而提供之「前瞻性」信息。有关信息可能涵盖(其中包括)预计及预测。并不保证任何作出之预测将会实现。读者须全权自行决定是否倚赖本文件所提供的信息。本文(视频)仅编制以供参考用,并不构成提供或赖以作为会计、法律或税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