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贝莱德
瞭望2022“远景”,打开新年投资“视野”

image.jpg

 

新年投资新“基”遇,贝莱德基金旗下首只港股通产品——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已于1月4日发行。经过一年的市场波动,2022年A股和港股市场行情将如何演绎?哪些行业赛道值得保持关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邀请了陆文杰、刘雅俊来为大家解读2022年投资行情,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1回顾2021年,无论是A股市场,还是港股市场,都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如何看待两大市场2022年的投资行情?

 

陆文杰:从宏观层面看,2021年中国经济呈现上半年向好、下半年疲弱的格局。年初两会提出的GDP目标在上半年得到较好完成,但进入下半年,投资、消费等方面都明显走弱,市场的风险暴露也因此较为充分,特别是房地产、互联网、医药等行业。

 

展望2022年,大概率仍会有类似2021年的经济大环境,开年整体经济可能依然较弱,但政策方面或将有明显转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国内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政策上积极推出以有力控制经济下行风险。整体来看,2022年经济相较2021年或将有改善,但也并非是特别高的经济增长环境。

 

市场层面上,2021年A股、港股行情存在差异。A股行情偏制造行业,中上游企业受益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同时市场热点也较多,如新能源、高端制造、电动车等,部分景气行业估值明显提升;港股行情则偏消费,港股市场制造业较少,以中下游企业居多,因此在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涨后,港股中下游企业利润受影响。

 

2022年A股表现相比2021年有望好转,但仍以结构性机会为主,最大的契机是整个经济是否能全面恢复,因为从政策转向到全面的经济恢复仍需时间。港股2022年可以期待拐点的出现,且盈利改善或优于A股。港股市场本身没有问题,也拥有众多优秀公司,2021年最大的冲击是政策的变化,但近几个月对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的政策转向已经在发生,2022年或将更加明显。同时,随着疫苗接种率提升以及海外持续开发新药,港股的消费领域弹性或更大,未来有望具备一定空间。

 

刘雅俊:中国股市在2022年将会是稳中求进的一年。首先,2022年中国宏观环境面临一些挑战,包括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中国此前表现强劲的出口贸易可能会出现一定放缓,加上地产投资承压,疫情的反复,以及此前一系列监管政策带来的扰动,这些因素都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下行压力。所以进入2022年,政策的重心将会偏向“稳增长”,以确保中国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宏观政策预计趋向边际宽松,逐渐从宽货币向宽信用转移,财政政策也有望发力,其中除了传统基建,预计更多的财政刺激可能会偏向新基建,包括以碳中和、科技自主创新为导向的企业和板块,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而在全球通胀上升的背景下,中国方面,上游价格增长已经有见顶回落的迹象,而消费端的通胀虽略有回升,但整体仍然稳定可控,而且政府的价格调节工具相对充足,所以中国的通胀压力低于海外,政策宽松的空间相对充裕。

 

在“稳增长”的背景下,流动性将会得到支持,市场信心也将得到提振,加上在经历2021年的调整之后,股票市场的估值有修复的空间。另外,预计监管政策不会像2021年一样密集频繁,以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健。而在碳中和以及循环经济的长期目标下,一些板块将持续享受红利。

 

基于这些原因,对2022年的中国股市保持更乐观的看法,着重把握政策变化中的周期性机遇,以及一些板块的结构性机会。

 

2A股方面,2019年以来呈现结构性上涨行情,其中消费、医药、科技被视为三大黄金赛道,涨势可观。但2021年以来,这些此前的热门领域遭遇较大幅度回调,反而顺周期、新能源车领跑。如何看待A股市场的风格切换、行业轮动现象,下阶段投资应该关注哪些行业?

 

陆文杰消费、医药、科技确实是好赛道,因为中国经济最核心的增长潜力就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制造业上的创新能力,或者说是工程师红利,这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石”。但在股票市场上,行业轮动其实是常态,类似2021年消费、医药行情遭遇市场调整,历史上频繁发生,但接下来是否还会出现类似的行业轮动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目前并没有看到大的市场风格切换,下阶段市场风格是否会发生变化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消费。从经济方面看,消费乏力,因为国内暂时没有出台针对消费大的刺激政策,采取的是等疫情慢慢平复、消费慢慢回来的方式,消费仍有较大的恢复空间。如果消费得以全面恢复,有可能引起下一轮大的市场风格切换,但目前来看仍为时过早,需关注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整体经济刺激政策起效也需要时间。

 

刘雅俊:市场风格和行业轮动是随着市场环境、宏观环境和政策环境不断调整的,本质上是资金的逐利倾向以及行业景气度变化导致的。过去几年中国的宏观环境的变化、疫情的发展、行业监管的步伐等,都对资金的行业偏好有所影响。A股的风格切换和行业轮动较为快速,体现在每一年的“黄金赛道”都有一定变化。应对风格多变的市场,背靠强大的投研团队、洞悉市场动态、保持灵活和多元的投资风格非常重要。

 

从2022年看,随着海外商品供应增加,国内方面 “保供顺价”,上游商品的供需矛盾会逐步缓解,上游价格逐渐向下游传导,并且回落到更合理的区间,因此上游企业和板块,包括一些能源和原材料,可能会面临一定调整,由供需错配支撑的高估值将难以持续。而中下游产业,伴随着上游价格见顶、上游至下游价格的逐渐传导,中下游企业成本的压力将得以缓解,有助于企业盈利回升和股票表现。

 

在房地产方面,由于中国正在长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减少经济对房地产和债务的依赖,因此房地产收紧政策虽然会偏向软化,但抑制压力会长期存在。其中,高负债的房企会仍然艰难求生,而一些高质量、财务指标良好的“绿档”房企可能会反而受益于政策收紧所带来的市场整合,而且估值也具有吸引力。

 

另一方面,伴随着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越来越近,新能源、绿色能源包括电动车产业链、光伏等板块,不仅顺应中国的长期政策导向,还会受益于财政周期的支持以及海外的旺盛需求,因此这一方面是值得持续关注的结构性趋势。其中,持续看好电动车电池、储能、光伏和风电。

 

在消费行业中,随着“稳增长”的各项政策出台,实体经济将逐渐回暖,持续看好食品饮料、家电、受年轻消费者欢迎的头部本土品牌、规模相对较小的优质互联网公司。

 

中长期来看,看好中国股市的四大主题,包括新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本土消费以及健康医疗尤其是有创新性的医疗企业。这些都是顺应国内政策的长期主题,且在2022年“稳增长”的框架下也仍然受到支持。

 

3港股市场一直被视为全球股市的“估值洼地”,也具有A股市场所稀缺的细分行业,请二位谈谈港股与A股之间具体有哪些差异?在港股投资方面,会关注哪些领域的机会,原因是什么?

 

刘雅俊: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在投资者的资产配置中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这两年随着A股和港股的互通融合,关联度也开始有所增加。

 

港股和A股作比较的话,港股的估值更有吸引力,且在经历了2021年的调整之后,港股与A股之间的溢价幅度进一步扩大。从资金流动方面来看,A股主要受到本土居民资产配置支持,而港股与海外流动性关联度相对更高。另外,虽然在港股中,房地产、金融等旧经济公司占据了半壁江山,而A股市场的行业分布则更加分散、新旧经济兼容,但两个市场都有一些无法找到对标的独特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或二次上市,而这些新经济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是A股市场相对稀缺的资产类别。预计新经济赴港、回港上市的趋势有望在2022年持续或加快,为港股市场带来新鲜血液和一定的聚集效应,提升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且国内相对充裕的流动性也有望支持资金南下。在行业选择上,持续看好在港上市的新能源公司,规模相对较小的优质互联网公司,以及优质的医疗企业。

 

陆文杰:A股和港股在投资行为或者投资策略上有两方面的差异:一是在港股市场上光有好故事是不够的,港股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好故事若没有兑现难以有持续的表现。此外,由于港股可以做空,机构会关注港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是否能与好故事匹配。二是港股流动性与A股不同,港股是一个全球市场,其流动性变化大,有时南下资金、全球资金涌入,流动性非常好,而有些情况下流动性会变小,这也是港股存在很多中小盘股票对A股有估值折让的原因。

 

4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混合基金是一只投资于港股通标的为主的“A+H”双市场布局的产品,请介绍一下这只新基金的情况。与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同类基金相比,贝莱德基金这次的新产品有何优势?

 

陆文杰:我们这个产品股票投资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为60%到95%,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占非现金基金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对于这个产品当中A股部分的投资,我们希望能尽量完整表达整个投资组合的观点,比如对于某些板块在港股没有标的,我们会考虑在A股部分进行配置。

 

我们设计这个产品的初衷,主要有三方面的考量:一是对投资者而言,港股与A股存在差异,港股具有配置价值。同时,受相关政策影响,港股目前估值处于相对低位,当下迎来较好的布局时点。二是港股汇集了较多优质上市公司,尤其在消费、互联网、医药行业。三是,我们这只产品聘请具备丰富港股投资经验的贝莱德北亚资深团队作为港股投资顾问,在港股投资方面具备“主场优势”。港股是典型的机构市场,贝莱德集团在港股也一直是比较大的机构投资者,能够充分发挥出集团的投研实力。

 

而与同类产品相比,贝莱德基金投资港股的优势在于:

 

1、风格较灵活,不局限于单一的成长股或价值股。港股是一个风格经常变化的市场,一种策略或难以持续奏效,而新基金风格灵活,无论在哪种风格下有望持续表现,这也有利于投资者在港股上做长期配置。

 

2、采用投顾模式,这一模式将带来两方面的好处:一是港股市场“主场作战”,对港股市场具备更深入的理解,二是中国好的投资主题如何在港股市场上表现出来,有时和国内投资者的理解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多年港股投资经验积累下来的对市场的认知。

 

3、在贝莱德基金的投研框架下,更强调独立判断,坚持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作为机构投资者,贝莱德基金注重上市公司基本面、盈利能力的变化,有独特的基本面研究框架,运用自有模型、数据分析做出独立深入的判断和交叉验证,精选港股具备长期盈利增长能力的优质标的,通过全面、严谨的研究寻找错误定价的机会,深度发掘投资价值。

 

4、这只产品聘请的香港投顾团队,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可使用贝莱德集团的Aladdin平台,通过风险管理智慧,研究、和模拟组合构建对基金产品完整生命周期提供强大支持。

 

5这次的新产品将引入港股投顾,采取两岸联动“组CP”的方式,请谈一谈具体是怎样的一个合作模式?出于怎样的考量选择采用这一模式?双方在未来的投资管理里中又会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陆文杰:整个基金的投资决策,包括组合的构建、调仓、交易都由内地团队完成。港股部分由香港团队提供投资顾问,包括对行业和个股的选择,也包括对整个组合的方向性建议,内地团队会根据这些建议以及自身对两大市场的判断,作出最终的投资决策。A股部分,内地团队将自行裁量,自行决策,两方团队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

 

新产品采用投顾模式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其一,A股、港股市场存在差异,投顾模式能够发挥两岸团队各自的优势;其二,产品有本地化的需求,国内投资者对于整个产品风险和投资回报的需求和海外投资者的需求有差异,采用投顾模式也能根据国内投资者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优化。

 

6港股投资与A股投资存在差异,如何在港股市场寻找优质投资标的,请介绍一下投顾团队在港股投资上的研究框架、选股方法。

 

刘雅俊:我们的投资流程是建立在团队合作、投资风格多元化和严谨的风控的基础上的,这三点缺一不可。投顾团队成员分工协作,研究上下游行业,相互交流和印证,一起学习、讨论、成长。而灵活和多元化的投资风格则帮助我们去契合多变的市场风格。严谨的风控则是我们的另一大优势,贯穿整个投资流程,确保风险可测可控,保护投者的利益。

 

选股策略上,专注于自下而上的深度基本面分析,并辅以宏观分析来优化行业配置。在宏观分析中,由于中国经济对信贷的敏感程度较高,我们重点关注流动性指标,加上持续跟踪其它宏观数据例如PMI和CPI以及对政策变化的深度解读,对市场方向和周期作出自己的判断,分析对行业的景气度和企业基本面的影响。自下而上分析则侧重于寻找与市场不同的个券观点。投顾团队的研究人员通过与贝莱德集团全球平台上投资团队的交流、数据分析、公司调研等方式,从基本面出发,筛选出高质量的投资标的,尤其是我们与市场观点存在差异化的股票。

 

此外,投顾团队快速学习新行业并且在全球化的事业以及详尽的本土调研下形成认知差。比如新能源行业,团队中有7位同事迅速地在过去一年中覆盖了新能源的上下游各个方面。

 

7贝莱德集团深耕中国市场已经超过15年,2021年贝莱德基金获批公募业务牌照,也在此前推出了旗下的首只公募基金,2021年对贝莱德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回顾贝莱德这一年在中国的“成绩”,有怎样的感受体会?对中国市场有什么看法?

 

陆文杰:第一个体会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较为迅速。全球范围内,目前能够像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一样保持约20%规模增速的资产管理行业不多,这背后既体现了中国居民财富对投资理财的巨大需求,也有中国金融监管方面的积极推动。对于资产管理行业而言,未来发展空间大,专业机构的主动投资能力、风险管理能力都能为客户带来价值。在此背景下,公募行业监管框架相对较为完善、运作机制较为规范,依靠主动管理能力、成为转型的受益者,管理规模进入新一轮扩张期,未来可期。

 

第二个体会是,在投资上,今年的市场风格切换频繁,博弈行情极致,也愈发凸显了我们一直强调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的重要性。中国股票市场的收益弹性较大,同时不确定性也较大,因此衡量基金产品的表现,单纯考量收益这一个维度是不客观的。我们对于基金产品以及基金经理的考核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考核其单位承担风险下,创造的长期超额收益,这才是对于基金投资者最直观有效的指标,抛开波动性只谈收益的基金产品表现是难以持续的。

 

第三个体会是,我们在全球投资多年积累下来的投资方法论、投资流程等在中国市场上确实是有效的,尤其是发挥我们的全球联动优势。例如电动车产业链,我们可以通过关注韩国电池公司判断全球产业转移和技术迭代的情况,又比如生物医药行业,我们也会通过研究欧美大药企和相关行业政策分析中国是否有具有承接全世界医药研发生产的长期竞争力。

 

8作为全球投资机构,贝莱德拥有新兴市场主动股票平台,在港股投资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介绍一下贝莱德的投资顾问团队情况,在这次的新产品中又将提供哪些投顾支持?

 

刘雅俊:在贝莱德集团的新兴市场主动股票平台中,有近20位同事覆盖中国市场包括港股市场。我们利用完善的内部研究结构,将互相联动的板块规类于同一个研究小组,按照产业领域对投研人员进行分组,发挥集体作用共同讨论,对中国的股票市场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覆盖。目前,团队覆盖的股票超过300只,重点行业都已覆盖,并且团队随着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不断学习新领域、与时俱进。我们的投研团队经验丰富,人均投研经验超过10年,核心成员均毕业于海内外名校,除了锐气十足的年轻人才,也不乏身经百战的资深投研人员和基金经理。

 

我们的团队中有2名数据分析科学家,透过数据分析,帮助团队从不同角度对股票和行业进行深度的基本面研究。团队中还有2名ESG分析师,专注于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方面的分析,从ESG的角度更加全面评估公司的价值与风险、判断其对公司的基本面的影响,并主动帮助公司在长期治理中提升自己的ESG标准和价值。

 

另外,我们非常重视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的交流,团队平均每年会有大约1400多个与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议,以及数十个不同主题的研讨会。我们平台自有的企业连结(Corporate Access)团队会帮助投研人员与各大公司的管理层对接,通过多种形式的投研交流和会议,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管理层执行力等,寻找优质的公司并把握投资机会。

 

在这次的新产品中,我们在港的投资顾问团队将通过良好的分享机制,全力为内地投资团队提供研究支持。

 

9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混合将由文杰担任基金经理,请介绍一下自己的投资风格、投资框架?

 

陆文杰:基金经理的个人风格是重要的,但在贝莱德基金,更强调的是整个团队的投资框架、投资流程,好产品不是一个基金经理、一个人能够做出来的。如果就个人而言,投资风格上,我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别的市场风格,更注重均衡、灵活地配置各个行业和主题,相对来说比较弱化择时,对于自上而下的择时操作较为谨慎。

 

投资框架上,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自上而下方面,会参考全球的宏观环境,这与我个人多年从事宏观研究的经历有关,注重从全球宏观环境看待中国市场。同时,也会采用定量研究,对政策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以及行业政策对行业和企业的影响程度,都落实到定量指标上。

 

自下而上方面,注重发挥团队优势,包括对行业和个股的深度挖掘。我们团队的优势在于强调自主思考,自主地研究分析、搭建模型、理解上市公司的商业思维等。除了公司基本面情况外,我个人也会关注非金融、非财务的指标,例如ESG方面。企业本身的治理结构、管理层质量、经营理念、经营模式、产生的社会效益、对整体环境的影响等非财务指标也是判断一家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因素。

 

10全球化背景下,国内投资者如今的资产配置选择也越来越丰富。作为背靠全球投资机构的基金经理,在2022新的一年里,请问二位对国内的普通投资者有什么投资建议?

 

刘雅俊: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可能会倾向于紧跟热点、过度追逐短期趋势而脱离基本面分析。实际上,把握市场变化并不简单,而时刻关注市场动态、择时投资对非专业投资者来说相对困难。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通过投资基金,请专业的基金经理来做专业的事,并保持长期持有可能更有利于投资者实现财富幸福。

 

陆文杰:首先建议普通投资者尽量选择投资策略清晰,且信息公开透明的产品。投资者也应当去了解产品的底层资产投向哪里、怎么投。其次,建议投资者选择与自己风险偏好匹配的产品,也需要认识到风险和收益是同源的。投资者可能看重高收益,却往往忽视了相应的风险,建议在明确自身的投资目标、收益期望、风险容忍度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第三,建议投资者不必太在意短期的波动。从基金产品表现看,若持有时间较长,大概率会有较好的回报,反而短期的频繁交易往往与投资目标背道而驰。



CBOH1221A/S-1971051